1、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。根据财政部对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安排,4月24日有两期超长期特别国债进行招标,这也是今年20年期、3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首次发行。其中,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(一期)为20年期固定利率附息债,竞争性招标面值总额500亿元;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(二期)为30年期固定利率附息债,竞争性招标面值总额710亿元。财政部发布的安排显示,超长期特别国债分为20年期、30年期和50年期3种,共发行21只,发行时间从4月份开始,至10月份结束,主要集中在5月份至9月份。20年期、3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均在4月24日首发,5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将在5月23日首发。
2、银行去年“买债”大举创收,最高增幅达176.81%。据第一财经报道,在净息差持续收窄的背景下,投资收益成为不少上市银行重要的盈利来源,近两年表现尤为突出。截至4月24日,共有28家A股上市银行披露了2024年年度报告。其中,超九成银行的投资收益实现了正增长,最高增幅达176.81%,农商行表现尤为突出。投资收益的显著增长背后,是债券市场牛市行情带来的丰厚利润。多家银行在年报中指出,投资收益的显著增长与债券投资收益的增加密切相关,部分银行通过兑现存量债券浮盈,实现其他非息收入快速增长。进入2025年后,债券市场波动明显加剧,部分银行已提前兑现浮盈,其中不乏平安银行、南京银行、江阴银行等买债“大户”。展望未来,业内人士预计,随着债市波动加剧,银行通过买卖债券获取收益的难度也将增加。
3、兴业银行发行30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。4月14日,兴业银行2025年第一期绿色金融债券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,发行规模300亿元,期限3年,票面利率1.70%。市场投资人积极踊跃,实现2.38倍超额认购。本期债券募集资金根据适用法律和监管部门的批准,将用于《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(2021年版)》规定的五大领域:节能环保、清洁生产、清洁能源、生态环境及基础设施绿色升级。据了解,兴业银行已连续六年保持MSCI ESG评级AAA级(境内银行业最高评级),截至2024年末,该行绿色金融融资余额达2.19万亿元,其中绿色贷款余额9679亿元,保持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一位。
1、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:国际资本正加速配置香港和内地市场。4月20日,香港特区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发表司长随笔称,近期有不少金融市场的朋友表示,过去数月,国际资本正加速配置到香港和内地市场。一些最近上市的内地企业,获得外资认购的比例较过去两年显著上升。此外,有外国金融机构亦表示正在香港扩张规模和增聘人手,有些则从其他地区增调高层人员来香港。
2、融资环境显著宽松!离岸人民币香港银行同业拆息大跌。今天,随着美元指数走弱,香港离岸人民币融资成本跌至2013年有记录以来最低,并对人民币汇价构成一定变数。官方数据显示,香港一个月人民币银行同业拆息下降11个基点,至1.46%。分析人士认为,离岸人民币融资成本下降,主要可能是因为美元汇率走弱,市场预期监管部门暂时没有干预汇市的必要。另外,全球投资者大举逃离美元资产,令人民币亦受惠于此。
3、友邦保险:耗资约2.79亿港元回购500万股。友邦保险4月24日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,当日购回500万股普通股,付出价格总额2.79亿港元,合每股价格55.88港元,这些股份将被注销。友邦保险3月14日发布的2024年业绩报告显示,董事会已批准新一轮16亿美元股份回购。截至4月24日,友邦保险已披露回购合计2976.1万股普通股,付出价格总额约16亿港元。